量产渐进式路线成为主流,智能驾驶还是要“步步为营”
2022年10月17日,亿欧智库正式对外发布《2022中国智能驾驶功能量产应用研究报告》。
全文3723字,阅读约需8分钟
报告作者|李浩诚
报告审核 | 武东 杨永平
题图 | unsplash
2021年8月,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国家标准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并于2022年3月实施。政策的持续关注、技术的不断迭代以及消费者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与购买意愿的增长,加速了主机厂对于汽车智能化功能的发展与布局。其中,智能驾驶功能作为汽车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化功能已然成为主机厂智能化发展的核心领域。
随着智能电动汽车(SEV)的发展,智能驾驶功能加速上车,以智能化为企业特色的新势力车企已经实现智能驾驶功能的规模化搭载应用。主机厂欲通过对智能驾驶功能量产应用的加码,使其通过智能驾驶功能的搭载实现车型销量与智驾领域的弯道超车。辅助驾驶企业也正在寻求车企合作以获得产品上车机会和商业化收入。同时,以算法技术见长的公司希望寻求项目落地突破,而软件创业公司希望通过功能量产应用摆脱“缺乏量产经验和工程化落地能力”的标签。可落地的量产解决方案已逐渐成为国内智能驾驶企业们的一致追求。
2022年10月17日,亿欧智库正式对外发布《2022中国智能驾驶功能量产应用研究报告》。报告聚焦于中国智能驾驶量产应用领域。通过对智能驾驶技术解析、智能驾驶市场发展现状分析、智能驾驶典型企业调研等方式,对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解读,并对中国智能驾驶量产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需求增加与技术成熟加速智能驾驶功能量产进程
主机厂加码智能驾驶功能,自主品牌智能化需求增加为功能规模化量产提供底层驱动力。
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智能驾驶对于主机厂的赋能愈加明显。一方面,主机厂希望通过智能驾驶技术与功能提升驾驶安全性与改善驾乘体验。另一方面,主机厂希望打造具有品牌特征的智能驾驶功能,以提升自身汽车产品差异化优势。
2022年之前,相较于合资以及新势力车企,自主品牌的智能驾驶发展相对落后,但自2022年起,自主品牌主机厂逐渐开始推出高阶辅助驾驶方案,作为新车型的核心卖点。自主品牌对智能驾驶越来越重视,大量车型匹配和工程化服务需求早已超越了国外供应商的产能,这为本土供应商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国产芯片蓬勃发展,为智能驾驶功能量产落地提供夯实的硬件保障
国产大算力芯片的研发加速与成熟度提升为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量产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L2及以下的辅助驾驶功能所需数据量较小、算法模型较简单,小算力芯片与算法强耦合即可满足低级别智能驾驶的需求。而L2级以上智驾系统的传感器增加以及分辨率提升均需要具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大算力芯片进行支持。
目前以高通、英伟达为代表的国际芯片巨头具备先发优势,但在智能驾驶芯片的产业新赛道上,以地平线、黑芝麻智能、海思以及芯驰科技为代表的本土自主芯片商发展后劲十足。随着国产智能驾驶主控芯片向中央计算芯片融合的发展,芯片集成度的提高可有效改善计算效率、降低计算成本,为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量产应用提供了保障。
功能量产打通商业与技术的闭环,助企业“强者恒强”
智能驾驶功能在演进迭代的过程中,供应商需要通过量产来验证技术进步以及商业化落地能力。技术进步的验证包括数据积累、场景验证、算法迭代以及软硬件适配;商业化落地能力则包括产品稳定性、产品性价比、服务质量以及车型适配度等。在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量产应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环节。
通常一辆智能汽车对于新的L2及以上级别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适配周期可长达2年,甚至更久。这当中包含了考察、定点、交付等诸多环节,因此主机厂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量产经验的供应商,且一旦选定供应商以后,不会轻易更换。智能驾驶行业已进入量产周期,具有大规模量产经验的供应商更容易拿下新的项目定点。
辅助驾驶已规模化量产,NOA成为当前行车功能量产发力点
在智能驾驶功能开发过程中,由于高速行驶和低速泊车时研究的对象属性、应用的算法尤其是决策算法都完全不同,因此通常会将智能驾驶的功能,分为行车和泊车两大类功能。其中L2及以下级别的行车功能已规模化量产应用,2022年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成为各家车企与行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重要发力点。
按可用区域的不同,NOA功能主要分为高速领航驾驶辅助和城区领航驾驶辅助。NOA功能是融合多种L2智能驾驶而成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但受技术条件与政策环境的限制,当前已量产的NOA都是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然而,部分追求智能化的造车新势力如蔚小理等,已开始探索城区道路的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高等级泊车功能进入市场导入期,AVP成为泊车功能量产新期待
纵观智能泊车功能的发展历程,2017-2019年基于超声波和环视的全自动融合泊车(APA)及遥控泊车(RPA)走向市场,系统控制车辆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这类功能解决了最后5-10m的智能驾驶问题。2020至今市场上陆续落地辅助代客泊车(记忆泊车)与全自主代客泊车,使当前市场开始关注L4级别的自动代客泊车系统,从而将驾驶员从取车、停车中彻底解放出来。
目前,L2级别的全自动泊车(APA)、遥控泊车(RPA)等基本由12UR(超声波雷达)实现;L2+级别的记忆泊车(VPA)则为4V12UR实现;而L4级别的代客泊车(AVP)则需要配合5V12UR(4颗环视+1颗前视摄像头)实现。
整车E/E架构迈入域集中化阶段,行泊一体迎来批量化量产元年
遵循整车E/E架构发展路径,智能驾驶相关功能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模块化(各功能都有一个对应的模块)、功能集成(将ECU进行整合,集成软硬件)、域集中(域控制器产生,基础控制标准化)以及域融合(域控制器整合),其中“行泊一体”的技术方案属于集中化阶段的必然产物。
行泊一体方案使行车和泊车场景都共用一套传感器和域控制器,因此可以帮助主机厂实现行泊车传感器的共用,提升性能的同时可以支持OTA功能的软件算法迭代。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的上车可以帮助主机厂实现软硬件解耦,大大提升开发效率。同时,行泊传感器的共用也可以为主机厂实现硬件方案的降本增效。
目前新势力、部分自主品牌主机厂已率先进入域集中架构阶段,合资、外资车企陆续跟进,领先车企开始尝试探索中央计算架构。随着车企E/E架构陆续由分布式架构向域集中式架构升级,以及行车和泊车传感器和域控制器共用技术的成熟,行泊一体方案在2022年迎来批量化量产的元年。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对外发布了行泊一体的方案与规划,如宏景智驾、知行科技、东软睿驰、佑驾科技MINIEYE、智驾科技MAXIEYE等企业。
根据亿欧智库预测,2025年,轻量级(5V5R)行泊一体方案的市场渗透率预计到达38%,同时由于方案成熟度的提高以及成本的下降,市场规模预计到达403.5亿元;2025年,搭载激光雷达的异构冗余行泊一体方案的市场渗透率预计到达8%,主要体现在25万元以上的车型当中。异构冗余的行泊一体方案,由于搭载激光雷达,其成本较高,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到达393.7亿元。
智能驾驶功能场景将持续开放,舱驾一体成为下一风口
未来随着激光雷达等高性能传感器逐步量产上车,以及智能驾驶系统算法的泛化性提升,NOA全场景的落地节奏也将加快,部分头部智能驾驶企业已规划与部署了城市场景NOA的量产落地时间,将端到端智能驾驶逐步打通。
同时随着整车E/E架构的升级,到域融合阶段,五大功能域之间(座舱域、智驾域、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开始尝试进行跨域融合,即先将部分域的功能集成到一个高性能计算单元内,再逐渐聚合更多的功能域。舱驾融合则是将座舱域和智能驾驶域进行跨域融合,形成舱驾一体域控制器。
舱驾融合将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去发展。硬件上的融合将更多基于产品视角,从成本和设计的维度进行考虑,在一颗SoC芯片里面做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硬件融合。软件上的融合将更多基于技术视角,从功能的维度进行考虑,改变整体软件架构设计,从而使其能够更加适用于舱驾融合系统。
结语
随着智能驾驶功能的发展与成熟,自主、合资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之间的智能化差距将逐渐缩小。对于自主、合资车企而言,智能驾驶功能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对于造车新势力,也将通过不断落地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持续打造品牌壁垒与智能化差异。
随着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汽车行业标准工具的完善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中国智能电动汽车(SEV)市场将持续高速发展,L3级别甚至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也将逐渐量产落地,用户将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感受到更加安全、舒适的驾乘体验。
未来,亿欧智库将持续密切关注汽车智能驾驶行业新技术与市场新动态,通过对行业的深度洞察,持续输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欢迎读者与我们交流联系,共同助力中国汽车智能驾驶的持续发展。
关于中国智能驾驶功能量产应用的更多内容,详见《2022中国智能驾驶功能量产应用研究报告》,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并查看完整报告。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报告作者李浩诚,邮箱:lihaocheng@iyiou.com。
本文由亿欧原创,申请文章授权请后台回复“转载”,联系相关运营人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赞助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四季很好,只要有你,文娱排行榜:https://www.yaopaiming.com/
让资讯触达的更精准有趣:https://www.0xu.cn/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